花蓮玉里赤科山因為不如六十石山較為平緩好駛,加上沒有較為開闊的金針花景緻,遊客相對稀落。車子在山中斜徑往上旋升,停在高寮村的吟軒茶坊前,不笑時頗為嚴肅的主人黃明傼前來迎接,棕黝膚色襯著齒白,桌上擺了待客用的現泡小油菊茶。

在山中儉居的他起初並不想種小油菊,一日吳寶春來訪,將他的小油菊寫入書裡,又加上一些媒體露出,小油菊名聲才傳出偏山,在平地廣傳。如今,除了家傳的金針事業,也兼售茶葉、手工黑糖等產品。

從農業逃離,又返農深根

1959年的八七水災毀了良田,黃明傼的父母因此從嘉義瑞峰遷至花蓮玉里,以造林維生,親戚也隨之定居。就像許多急於逃離農村的農家子弟,黃明傼長大後想找一個「離家最遠的地方」生活。「我是有被我爸爸他們壓榨啦,」他說完隨即笑笑說:「也不應該這樣講,生在農家嘛……」兒時因為家人身體狀況不好,加上要省人工錢,他的假日總被農務和家務塞滿:削剖烘金針的木材、灑掃環境……「下雨天不能到外面工作,那麼就要幫忙家裡的事情。」長大後,身為長子的他跑到臺中一年,一通給家裡的電話都沒有,「那時候北迴鐵路還沒有通,然後要電話還要去電信局打,不然就只能寫信。」

 

1990年代,金針價格好,黃明傼家中金針年產值可達一百多萬元,而工人時薪才二、三十元。雖然工序繁重,但收益比黃明傼在外頭賺的還好,而他始終無法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,加上父親體弱,他婚後決定返鄉。

 

「我比較叛逆。」逃離家鄉是其一,不聽從父親的田間管理原則是其二,黃明傼說不管是金針、茶葉,他都堅持不拔草。剛回鄉時,他參加農業改良場、茶業改良場的課程,從中整理、摸索出自己的管理方式。「有的人拼命用藥,我覺得是浪費成本,像我的茶葉也已經三年沒有施肥了。」他歸納:「其實種植不要太過於苛求,產量可以穩定,而且病害蟲害不會很多。」「苛求」的意思是指不要過於勤勞,「大家如果看到我會去茶園工作,那是因為快採收了,我才會去拔草,不然我就不管它。」

 

從農法和加值服務轉型

栽種時不用化學農藥,加工時不燻硫。黃明傼想做無硫金針是因為母親不吃一般的金針,才慢慢透過她的口述了解早期的加工方式。「最傳統就是採收回來用蒸的,然後曬太陽。亞硫酸鹽問世後,很省時、很方便,燃料費用都可以節省。後來消費者說亞硫酸鹽吃太多,有時候會容易氣喘。我看過金針跟鐵的磅秤一起浸泡亞硫酸鹽,一個月之後鐵片都一層翹起來,開始覺得那樣很不好。」他將鐵片捲成數個圓筒,下方燒木材,上方竹片放置要乾燥的金針來加工,開始兜售無硫金針。

 

黃明傼自己搭車到臺北擺攤、跑有機店,也曾被通路嫌棄無硫金針的外觀。某通路的採購就拿一般的金針比對,說他的金針「太難看了」,以不想負擔解說成本為由拒絕。但隨著他逐漸打開知名度,也接到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訂單,讓他的金針事業漸上軌道。不過因為無法馬上收到貨款,他決定鎖定山上遊客,以100公克1包的方式零售,「那時候山上沒有人在從事無硫金針,只有我在做,遊客大包小包拎回去,大家看到我剛做,金針就可以這樣賣出去,也很驚訝。」

「但金針的價格有週期性,時好時壞,三年好、三年壞。」加上到了1998年左右,金針工人的每日工資已達五、六百元,黃明傼決定將重心轉往茶葉,也應妻子對古早味黑糖的懷念而種甘蔗、做黑糖,並開始種植小油菊。

 

除了自種自售,也發展解說遊程。「那時我也在做民宿,跟設計一些解說的課程。那段時間應該是我人生最豐富的時候,不是金錢上的豐富。」黃明傼會帶住客到山上看茶園的生態,透過土壤結構、草相、蟲害等了解他的種植理念,也帶領手工黑糖DIY等活動。「遊客會來看,我就不能亂噴農藥。」

 

2015年,《康健》雜誌抽驗康健雜誌抽驗市售黑糖,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,報導一出,黃明傼的黑糖銷售幾乎等於零。此時業績慢慢成長的小油菊剛好填補收入空缺。

 

小油菊因吳寶春一炮而紅

會種小油菊的源頭是「老婆一直吵」,而赤柯山會出現小油菊,則是因為「花蓮縣赤科山永續發展協會」會計張武增到向陽山登山後,將小油菊帶回家種,並分送給赤柯山上的民宿業者,讓他們泡給客人喝。

 

「但我那時候只想種茶,」黃明傼當時認為,小油菊茶為年輕人所偏好,小油菊與喝茶的族群沒有交集,因此還是主攻種茶,少量種植小油菊,在山上少量賣給鄰山的民宿業者。「賣一賣就被退貨,說我的小油菊外觀很醜。他們說我的比較乾燥,溫度比較高,我不相信,同樣是茶,不是一樣烘一兩個小時就好?」妻子找了一位朋友說服他,他才改用低溫烘焙,順利解決顏色的問題。

 

投宿的客人品嘗小油菊茶後都很喜歡,也帶動銷售,「那時候開始,我才覺得我怎麼那麼笨,開始改變思維。」而讓黃明傼的小油菊聲名大噪的,則是吳寶春的到訪。

 

在黃明傼種植小油菊第二、三年時,有人說想帶吳寶春找他。「吳寶春那時候剛好得到世界冠軍,但那時候麵包怎麼做?誰是吳寶春?我都不清楚。因為我不懂,就嗤之以鼻,看不起他們。結果上網一看,才發現那麼厲害。」吳寶春到訪後他趕著製茶,一邊做茶,一邊接電話接到手軟。駐點的茶葉廠商看他一直接電話、拿手冊抄寫,不禁問他是不是不想做茶了。「做茶需要專心,我那時候心不在焉,一邊做茶,一邊還要回答客人問題,講一些小油菊的特色。」他翻開《吳寶春嚴選 感心好食材》一書,上面詳細介紹他的小油菊,言語間微微透露著驕傲。

 

農業的路上就是要不斷打怪

打開了小油菊的知名度,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栽種上的困境。黃明傼說,小油菊的植株為匍匐狀,所以如果遭蟲咬,在地面下的根系還可以繼續生長,比較不需要噴藥,很適合有機栽培。夏季常見的蟲害是介殼蟲、蚜蟲,但不影響採收。比較會遇到的問題是連作障礙,他解釋:「同一塊地種太久,他的生命週期就沒有辦法很長,產量會相對減少。」但要輪作,有機田要變更地目和產物都很麻煩,還衍生人工和耕耘機的費用,他於是改變策略,在同一塊地種,死了就補種,試行下來,成效還不錯。

圖說:小油菊若遇大雨,易感染萎凋病,造成大規模枯死。

處在偏山,面對的不只有栽種的問題。黃明傼說以前帶無硫金針北上擺攤,怕銷售不好,還想說回來可以丟蘇花公路,免得丟臉。又說前陣子才收到一封來自香港的信,說在政府網站看到他的產品,想採購到泰國超商賣,沒多久就說要簽合同、邀請他到香港。後來他才聽說,現在中國有很多這種詐騙手法,把人騙去香港後,再以各種名目收取佣金,趕緊喊停。

回首這一路走來的經歷,黃明傼說「人生有很多走過的痕跡」,也說自己喜歡不斷嘗試新的產品。「這些產業要賺大錢,是不可能的啦。」多元產品的嘗試,不僅可以分散風險,也讓他擁有豐富的生命軌跡。

圖說:黃明傼走在茶園裡,說可以在樹蔭下種茶,很舒服。